English

老舍传略

1999-02-08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老舍,原名舒庆春,字舍予,北京人,满族(正红旗)。

1899年2月3日(清光绪24年12月23日)生于北京城市贫民家庭。父亲舒永寿是清末皇城的一名护军,每月关三两饷银。老舍是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,上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。

1900年8月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时父亲阵亡。从此一家人只靠母亲马氏给人缝洗和在小学校当佣工,勉强维持生活。因家境贫困,幼时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。

1912年小学毕业,考入市立第三中学。半年后,因家庭经济困难退学。于1913年夏考入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。开始用文言文习写诗与散文。

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,被派任为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。

1924年夏赴英国,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。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,并开始写小说。在英国教学五年期间,创作了《老张的哲学》、《赵子曰》、《二马》三部长篇小说。

1929年夏离英回国,途经巴黎等地,因路费不足,在新加坡滞留半年,在一所华侨中学教国文。业余时间写长篇童话《小坡的生日》。1930年春离新加坡到上海,不久回到北京。

1930年夏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,并编辑《齐大月刊》(后改季刊)。每年利用寒暑假继续写作。

1931年夏与胡絜青结婚。

1936年夏辞去山东大学的教学工作,在青岛专心从事文学创作,发表了长篇小说《骆驼祥子》、《文博士》及一些短篇小说。

“七七”事变爆发,老舍已经开始的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被迫中断。8月由青岛又回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。同年11月济南失陷前夕,只身离开济南奔赴武汉。1938年夏胡絜青携子女回到已沦陷的老家——北京。

1938年8月武汉失陷前,老舍随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”迁往重庆。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,一直是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”的主要领导人。1939年6月随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去西北,曾到陕甘宁解放区。同年12月回到重庆。以后,老舍将此行情景写成了长诗《剑北篇》。

1943年秋胡絜青携三个子女逃出北京抵达重庆,在重庆北碚和老舍团聚。

1944年4月“文协”举行年会,为老舍创作2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。

抗日战争的八年中,老舍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日,完成了长篇小说《火葬》、《四世同堂》第一部《惶惑》、第二部《偷生》等作品。

1946年3月,老舍与曹禺一同赴美讲学一年。期间写完《四世同堂》第三部《饥荒》及长篇小说《鼓书艺人》。

1949年10月老舍于养病中接到周总理邀请他回国的来信后,立即由美返回日夜思念的祖国,于同年12月初到北京。老舍回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、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北京市文联主席、中朝友协副会长等职。

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老舍“人民艺术家”的光荣称号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他不顾高龄多病,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。写出了《方珍珠》、《龙须沟》、《茶馆》、《十五贯》(由昆曲改编),语言生动,独具风格,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
老舍先生是享有盛名的语言大师、文学巨匠,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。他的卷帙浩繁的著作,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,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财富。他刻苦奋斗的一生,充分体现了他的高贵品格和爱祖国爱人民的热忱。

老舍先生卒于1966年8月24日。那是是非美丑颠倒的黑暗日子,他不能忍受肆意的屈辱歪曲,宁可玉碎。老舍先生离开了我们,我们心中却永远活着老舍先生。

1999年,在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,为纪念这位“人民艺术家”,由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设立的“老舍文学创作奖”,将作为北京文艺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推出,为此出版了纪念老舍诞辰100周年金卡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